近日,海关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进出口3.31万亿元,同比下降12.6%,对外贸易呈现“出口跌幅较大”、“进口降幅收窄”、“高技术产品形势较好”、“大宗商品量升价跌”等诸多特点。针对海内外对中国外贸形势的关切,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中国拥有13亿人口、超过30万亿元的国内消费市场、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8000美元的人均GDP,跨国公司和中高收入人群也在不断地扩大。他表示,相信随着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不仅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进一步改变自身面貌。
季节因素无碍大局
在汉语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成语叫做“管窥蠡测”。大意是说,人如果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那么其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将会十分狭窄而片面。同样的道理,如果仅仅据今年前2个月外贸的下降而给中国外贸乃至中国经济“定性”,则显然是“管窥蠡测”。
不久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分析中国当前外贸形势时表示,从最近调研情况看,企业普遍反映2016年的外贸形势总体上确实比2015年更加复杂严峻。但也要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亦普遍下调了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至6年来最低;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也跌至历史最低水平。
沈丹阳说,2015年同期基数较高,叠加春节因素影响,使得今年前2个月的数据有许多不可比因素,并不能全面反映全年外贸走势。他透露,相关部门预计3月份以后,我国外贸降幅逐步收窄,并向回稳向好的方向发展。
汇丰高级贸易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利波尔认为,2016年全球贸易增速面临大幅放缓至个位数水平的风险,但在国际贸易表现疲软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消费支出的不断增长也有利于刺激投资,从而推动贸易增长。
“中国大力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的举措,能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让宝贵的资源进入生产率更高的行业。同时,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消费增长,促进医疗保健、教育、信息等行业的发展,这无疑会带来非常积极的增长趋势。”利波尔说。
“优进优出”已成趋势
事实上,如果能够对外贸数据观察得更细致一点,便不难印证利波尔的判断。例如,今年前2个月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373亿元,同比下降11.6%,占出口总额比重却反而提升了3.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有和外资企业增速回落,民营企业进口则出现正增长。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傅钧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外贸面临的压力,不仅有外部需求因素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价格优势成为了‘世界工厂’,这就使得加工贸易占了中国整体贸易很大的一块,而加工贸易恰恰是以要素价格为导向的。如今,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在向产业链高端爬升,追求更高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中国要素价格相对其他国家的上涨也让一部分传统加工、代工产业转移到了国外。”傅钧文分析。
不过,经济肌体的“去旧育新”,既是发展规律使然,亦是中国主动为之。高虎城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快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步伐。他说,中国货物贸易已居世界第一位,下一步的重点是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融合互动。未来,中国将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的贸易方式和贸易业态,优化外贸产品、市场和区域结构,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
外贸回稳底气十足
那么,未来中国外贸走势如何?不少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会比较曲折,中国度过转型阵痛期也要有一个过程,但中国作为全球贸易中“重要角色”的“戏份儿”仍将十分可观。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卓华认为,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将会进行再平衡,这个过程当中会有更多的资本去寻求投资机会,以此激活商业和消费力量。“尽管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中国目前还是各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对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发展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她说。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吴敏芝则预计,“互联网+外贸”将成为严峻的贸易形势下中国出口的重要出路之一。在吴敏芝看来,在国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互联网也使得跨境采购的成本在降低,原来“大出大进”式的外贸交易正在逐步减少,“小单贸易”正逐渐成为主流。
“在经济转型时期,在外贸方面需要把握好3个问题:一是尽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本土企业,使之填补加工贸易流失带来的真空;二是努力控制劳动力、房地产、政府服务等要素成本上升的趋势,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三是要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使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能够跟得上人力成本上升的步伐。”傅钧文强调。